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

安平古堡古蹟紀念館

  日治時期,日本人將城垣剷平,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,荷蘭時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。後經屢次修建,成為今天的紀念館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,國民政府又將該城改名為「安平古堡」,目前保有明清遺跡為南璧古井及外城南壁,高三丈餘,以糯米、糖漿、蚵殼灰三合土混合砌磚而成。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糯米牆,日治時代建紅磚數階之瞭望臺,尚有砲臺遺址上刻「嘉慶十九年仲冬奉敕鑄造臺灣水師協標右大砲一位重一千五百觔」的字樣。1975年,當地政府另建瞭望塔,可見臺灣海峽及出海口鹽水溪。
  目前立於古堡殘跡平台上的洋樓建築是由1930年日本海關宿舍改建而成。1975年,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,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。內容包括:安平廟宇古蹟分布圖、荷人的對外貿易、鄭氏史蹟、鄭荷條約、沈葆楨在臺事略等圖文資料;同時還展有熱蘭遮城、德記洋行、東興洋行、海山館、單伸手民宅等的模型。
  日治時代末期,日人立碑紀念濱田彌兵衛事件向荷人抗稅的英勇事蹟,石碑原刻「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」,戰後臺南官派市長卓高煊改刻「安平古堡」,對面於二戰後塑立鄭成功雕像一座。
古堡正前方有一洋公館,建於1888年,為外人在臺南所建三座洋公館之一。日治大正八年(1930年)在臺南舉行「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」活動,收集臺灣史料展示,昭和七年(1932年)設置「臺灣史料館」於安平臺灣城內(原安平稅務司公館,今
熱蘭遮城博物館),1935年日本政府慶祝「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」,臺南市政府配合成立「臺南歷史館」共計三處會場,第一會場臺南州商品陳列館(今台南高分院址),第二會場今熱蘭遮城博物,第三會場今大南門址。戰後,改為安平區公所,後改為臺南市立永漢民藝館,陳列邱永漢先生搜藏之臺灣民藝品,20095月改為熱蘭遮城博物館。
參考來源: 

笑話:不認識我了?

老婆花鉅資做了整容,數天後變成美女回家!進門時,對一臉疑惑的丈夫說:「怎麼?不認識我了?」丈夫愣了一下,然後驚喜地說:「快進來,我老婆不在家。」
參考來源: 



安平古堡歷史沿革和建築特色

 安平古堡歷史沿革 : 

  西元1622年(明天啟二年)荷蘭人派員探測台灣港(即今日的安平),以軍商結合的荷蘭人於1624年進佔此地,並建造熱蘭遮城作為防禦要塞,全部工程完工於1634年,在荷蘭時期,這裡曾是統治台灣的政治以及經濟中心。在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後居住於此,又稱王城或台灣城。而後在清康熙年間,台灣納入版圖,政治中心移至府城內,台灣城逐漸喪失軍事價值,因此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,沈葆楨建造億載金城時,也曾破台灣城壁,以其磚興建。日治時期,內城荷式建築已荒廢,僅存南面城壁。為了建造海關宿舍,日本人在其上改建日式住房,重建方形台階式的磚砌高臺。之後為了在1930年所舉行的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大典,乃拆除官舍蓋起拱券式的洋樓建築,這就是後人所熟知的台南旅遊景點安平古堡。因此現在的安平古堡是日治時期,日本人建於熱蘭遮城的遺址上,幾經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,並在光復後稱為「安平古堡」,沿用至今。目前真正荷蘭時期的遺跡,僅存古堡前方馬路邊原為外城南面城壁遺跡的磚牆。

安平古堡建築特色:

  台南安平古堡為國家一級古蹟,古稱熱蘭遮城,創建於西元1624年,在1634年完工之時,分 為內外兩城,為上面兩層,地下一層深一丈餘的三層式建築。內城形方,下層建築作為倉庫用。 地面上的城壁高三丈餘,四隅壁厚六尺。上、下層四角各有稜堡,各有五門大砲,為砲塔之用。 在台基各邊中央各有半圓堡,半圓形中央各有一井。北側有樓梯及小門可通往地下室。現今安平古堡是日本人建於熱蘭遮城的遺址上幾經屢次修建而成。城上的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,陳列熱蘭遮城復原圖、荷蘭專使求和息戰圖,以及鄭成功像等各式模型建築,放置玻璃櫥窗內。
參考來源: 
http://travel.tw.tranews.com/view/tainan/anpingkupao/

笑話:誰比較倒楣

兩個酒鬼在一起喝酒,其中一個說:「我真倒霉,我的老婆拿走了我所有的財產跑了!」

另一個酒鬼說:「老兄,你還是挺幸運的,我的老婆拿走了我所有的財產,但她還是不肯走!!」

參考來源: 

安平古堡由來

  安平古堡是台灣最早的要塞建築,是荷蘭人執政時期所建。這見證台灣近400年歷史的古城,因清兵破壞與英國軍艦炮轟炸毀,真正屬於荷蘭時期的遺跡,僅剩古堡前方外城南側城垣的磚牆殘壁、內城半圓堡壁古井、臺灣城殘蹟與百年老樹盤根了。
現今安平古堡內的建物,多為清朝後期及日本時代所建,包含史蹟紀念館、瞭望台與熱蘭遮城博物館,另有軍裝局石碑、古堡石碑、鄭成功塑像及古炮。由售票口進入後,可沿著右側的台階拾級而上,即可見史蹟紀念館,在明治29(西元 1896)時,本為日本人以磚砌建蓋的日本海關官舍及宿舍;至1930年時拆官舍改建洋樓,做為展覽場並接待外賓使用;到1975年才又重新整修為展示館。
古堡正前方另有座歐式洋樓,約建於清光緒17(西元1981),為當時的稅務司公館,昭和7(西元1932)日本人將洋樓改為史料館,而台灣光復後,亦曾做為安平區公所及邱永漢民藝館,至2009年才為現在的熱蘭遮城博物館。目前館內以現代化的視聽設備,以「情境重現」、「固若金湯」、「王城故事」及「片鱗半爪」4大主題,重現17世紀熱蘭遮城繁華的商業活動與市民生活;館內也詳細說明了古城堡的建築工法,並展示此處挖掘出土的考古文物,包含安平壺、漳州窯青花瓷、景德鎮卡拉克瓷等,並有互動式平臺,讓人可快速瞭解關於安平與臺灣的歷史故事。
緊鄰熱蘭遮城博物館旁,即為臺灣城(熱蘭遮城)殘蹟,因為當時並無水泥,因此整座城堡的「紅毛土」,是以糖水、糯米汁、牡蠣殼粉及砂調製,再使用紅磚疊建而成。斑駁的斷垣殘壁上老榕盤根交錯,綠意盎然的枝葉依然茂盛,仍可見古壁上的「鐵剪刀」遺跡,是當時為了鞏固樑壁用的「壁鎖」,預防壁面脫離而用。站在城牆前可想像當年的氣派與壯觀,如今充滿凜然的滄桑感,儘管飽經風霜,依然堅實渾厚。這由歲月累積的洗斂與剛毅,正說著一篇篇關於台灣過去的故事與史蹟。

參考來源: